💥突发!一个足以让整个IP界发生地震的消息诞生了。
根据刚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,泡泡玛特营收高达138.8亿人民币,以2000万的微弱优势,历史性地超越了迪士尼全球消费品部同期的138.6亿。
是的,你没看错。
一个靠“盲盒”起家,旗下角色“没有故事”的公司,在“卖周边”这件事上,第一次打败了那个给我们讲述了百年故事的童话帝国。
这绝不是一次偶然的超越,而是一个划时代的信号。它标志着IP世界里,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创造模式——“符号化”与“叙-事化”——在商业战场上,迎来了最激烈的一次正面交锋。
今天,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个“惊天逆转”背后的逻辑,并大胆推断,IP角色的未来,将走向何方。
一、冰与火之歌:两种IP的“不朽之道”
要理解这场对决,我们必须先看懂两位“选手”的武功路数。
叙事化IP(迪士尼模式):给你一个“有灵魂”的世界
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模式。迪士尼用近百年的时间,通过一部部电影、动画,构建了一个个有深度、有世界观、有价值观的庞大宇宙。
它的核心是“故事”:我们爱上钢铁侠,是因为见证了他从一个花花公子到救世主的成长与牺牲;我们追随艾莎,是因为共情她寻找自我、拥抱力量的内心挣扎。
它的壁垒是“情感”:这种由故事驱动的、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十年的情感羁绊,是极其深刻的。你买的不是一个米老鼠玩偶,而是你整个童年的回忆。
它的商业模式是“IP圣光”:先用内容(电影)引爆全球,再用这道“圣光”照耀到乐园、消费品、流媒体等各个角落,完成价值收割。
简单说,迪士尼卖的是“有灵魂的角色”和“可沉浸的世界”。
符号化IP(泡泡玛特模式):给你一个“任你描绘”的镜子
泡泡玛特的Molly、Labubu,以及他们的前辈Hello Kitty,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。
它的核心是“符号”:Molly为什么嘟着嘴?你开心时,觉得她在耍酷;你难过时,觉得她在委屈。它没有标准答案,所以它能成为所有答案。Hello Kitty的“无口”设计,也是同一种“留白”的智慧。
它的壁垒是“投射”:它们不是一个角色,而是一个情感“镜像”。你买的不是Molly,而是那个倔强、可爱、有点小脾气的“你自己”。消费者自己,完成了故事的最后一块拼图。
它的商业模式是“潮流载体”:核心符号(Molly的形象)不变,但不断给她穿上“太空服”、“宫廷装”、“艺术家联名款”等外衣。它不是潮流本身,而是潮流的“白T恤”,永远能搭配最新的潮流,永远不会过时。
简单说,泡泡玛特卖的是“可投射的符号”和“个性化的自我”
二、关键问题:为什么是现在?为什么是泡泡玛特?
理解了两种模式,我们就能回答那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在2025上半年,符号化的“轻骑兵”能跑赢叙事化的“重甲军团”?
1. 速度之战:工业时代 vs. 数字时代
这是最根本的区别。
迪士尼(工业时代节奏):一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是3-5年,一部真人电影是2-3年,投入数亿美元。一个IP的成功,是一场漫长、厚重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。
泡泡玛特(数字时代节奏):一个新系列的Molly,从设计到上市,可能只需要几个月。一年可以推出数十个甚至上百个SKU。
结论:在一个追求“快时尚”、“周周上新”的消费时代,泡泡玛特的“轻、快、多”模式,在产品迭代速度和市场响应能力上,对迪士尼形成了降维打击。迪士尼一年给你讲2个大故事,而泡泡玛特一年给你100个新“皮肤”。
2. 成本之战:高风险 vs 低试错
速度的背后,是成本结构的差异。
迪士尼:一部《阿凡达2》的失败,可能亏损数亿美元。内容创作是典型的高投入、高风险行业。
泡泡玛特:一个系列不火?没关系,马上换下一个。其“平台化+设计师合作”的模式,将风险分散到了无数个小单元里。盲盒的机制,更是保证了每个系列的基础销量。
结论: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,在风险控制和试错成本上,远比迪士尼的电影工业更具韧性。它像一个算法,不断测试市场的喜好,然后迅速放大成功的案例。
3. 心智之战:被动共情 vs 主动表达
这触及了当代消费心理的核心。
迪士尼:它要求你花2个小时坐下来,沉浸到它的世界里,去理解和共情它的角色。这是一种“叙事灌输”。
泡泡玛特:它只给你一个符号,剩下的由你定义。拥有一个隐藏款Molly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来,是一种“自我表达”。“娃圈”的社交文化,更是将这种表达欲放大了无数倍。
结论:对于活在社交媒体上的Z世代而言,“表达自我”的需求,在很多时候比“沉浸故事”更迫切。 符号化IP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低门槛、高回报的社交货币。它更符合当下“短、平、快”的注意力经济。
三、警惕!这是迪士尼的失败吗?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说:迪士尼是不是要完蛋了?
恰恰相反。
这次超越,暴露的不是迪士尼的“衰落”,而是它商业模式的“另一面”:
护城河的深度不同:泡泡玛特的壁垒是潮流和设计,但潮流易逝。而迪士尼的壁垒,是几代人心中关于童话、英雄和梦想的集体记忆。Molly的粉丝可能会在3年后爱上别的东西,但《狮子王》的感动,可能会延续30年。
价值的顶点不同:符号化IP的价值顶点,可能是炒到天价的限定品。而叙事化IP的价值顶点,是能让你花几千块门票,拖家带口沉浸一整天的主题乐园。迪士尼消费品的收入,只是其庞大帝国冰山一角,而对于泡泡玛特,这几乎是全部。
所以,这次超越,更像是一场“百米冲刺”和“马拉松”的比较。泡泡玛特在“快速消费品”这个百米赛道上,跑出了惊人速度。但迪士尼的“马拉松”赛道,包含了更广阔、更稳固的商业版图。
四、未来推断:IP角色的终极进化
这场对决,为我们揭示了IP角色发展的两大趋势,而最终的赢家,必然是两者的融合体。
趋势一:叙事IP“轻量化”,主动“符号化”
迪士尼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近年来最成功的案例,莫过于玲娜贝儿。
她有什么故事?几乎没有。只有一个“爱探险的粉色小狐狸”的简单人设。但她的形象——粉色、毛茸茸、大尾巴——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符号,完美戳中了人们对“可爱”的全部想象。她不靠电影,靠表情包和短视频就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病毒式传播。
未来,强大的叙事IP帝国,会越来越多地“空投”这种轻故事、强符号的角色,作为探测市场的“先遣部队”。
趋势二:符号IP“补故事”,追求“世界观”
泡泡玛特也在焦虑。当“盲盒”的魔力逐渐褪去,当潮流的风向开始转变,如何留住用户?
答案只能是:补故事。
所以我们看到,泡泡玛特开始制作泡泡萌粒的动画短片,试图为旗下IP构建更丰富的世界观,甚至有了打造线下乐园的野心。它知道,只有为符号注入故事的灵魂,才能让它真正穿越周期,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。
IP的终极形态,将是“生于符号,长于叙事”。
未来的超级IP,会在诞生之初,就拥有一个高辨识度、强情感投射力的视觉符号,让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社交媒体上引爆。而在它走红之后,运营方会迅速为其补完世界观和故事线,通过漫画、动画、游戏等形式,加深与用户的情感连接,最终构筑起自己坚不可摧的文化壁垒。
这场138.8亿对138.6亿的对决,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。它告诉所有IP创造者:
在这个时代,你要么快到极致,要么深到极致。
而最终的王者,将是那些既能创造“一眼万年”的符号,又能讲述“回味无穷”的故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