茑屋书店成都店将关闭,网红书店如何破解生死局?丨川商产经观察

发布者: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5-08-17浏览次数:10

川商传媒记者 林夕冉报道






近年来,钟书阁、言几又、茑屋书店等网红书店接连关闭,在这波关店浪潮下,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死密码?破局之路该怎么走?

来听听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执行会长冉立春,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原副馆长、西华大学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彬,经济学者盘和林等专家怎么说→






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底楼的玻璃屋,在夏日的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。两层空间里,暖黄灯光透过木质书架流淌,咖啡香气与油墨味交织成独特的城市记忆,而这个曾以“城市文化地标”自居的所在,却即将迎来告别时刻!

8月13日,TSUTAYA BOOKSTORE(茑屋书店)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发布闭店通知,称因公司业务调整,将于8月31日22时终止营业。这是茑屋书店在中国开出的第6家门店,于2022年8月开业,既是西南首店,也是茑屋书店目前在成都开设的唯一一家门店。曾凭借独特的空间气质吸引大量消费者,如今成为该品牌闭店名单的新成员。

川商传媒
,赞10

图片

据了解,茑屋书店1983年创立后,依托“文化商业平台”模式,拥有超1400家门店,一度被网友称为“全球最美书店”。进入中国后,2020年以杭州店为起点,采用特许加盟模式扩张,截至目前共开设15家门店,一年间已关闭4家,现存11家。


记者探店>>>

最后折扣

热闹背后却是顾客“不常来”


闭店消息传出后,书店开启打折清货。8月14日,川商传媒记者在书店现场遇到正等候入场的动漫爱好者小房(化名),她手里攥着刚取的号码,告诉记者称她自己平时很少来这里,这次专门赶来,是冲着闭店折扣想买些原版漫画。

川商传媒
,赞6

“我常买日本漫画和周边,对价格比较敏感。”小房坦言,茑屋的定价一直让她望而却步,“尤其是那些海淘的日本商品,按汇率换算下来,比网上卖得高出不少,平时更愿意在别处买。”她也去过其它文创书店,对比之下,觉得茑屋的选品“偏小众、偏高端”,和本地读者的日常需求有些脱节。

让她印象深刻的是,店里偶尔会办漫画家联动活动,“本想趁活动凑个热闹,结果活动主推的漫画经常买不到,库存总是跟不上,反倒是书剩得多,看来平时买书的人确实不多。”

尽管对日常定价颇有微词,小房还是认可这次的折扣力度:“现在打折后,有些漫画比网上还便宜。”在她看来,茑屋在日本是老牌书店,到了中国却没能做好本地化:“商业调查和选品都不到位,完全照搬日本模式,偏偏没把那里便宜的价格带过来,两头不讨好,闭店其实不意外。”

现场另一位刚完成结账的消费者,所购物品包括画集、原版美术画册及陶瓷杯盘等。“今天花了4000多,原价得超过一万。”据其介绍,画集、建筑设计类书籍折扣力度较大,中文书价格相比网购并无优势。同时,该消费者提到,此次打折期间,书店结账流程较慢,单次结账排队需至少半小时,其从上午10点进店,期间多次结账,截至此时已停留数小时。

图片


商业探秘>>>

不止茑屋

网红书店神话难续背后的逻辑


茑屋书店的退场,并非网红书店行业的偶然事件。近年来,一批曾凭借“高颜值”“文艺标签”走红的书店接连告别市场:钟书阁重庆旗舰店、PageOne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店、上海茑屋MOHO店也陆续闭店……甚至连锁书店言几又也从巅峰时的60家门店锐减至3家。

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现实:网红书店的闭店潮,早已不是单一品牌的经营问题,而是行业性困境的集中爆发。

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执行会长冉立春告诉川商传媒记者,网红书店的核心问题在于盈利模式落伍:“多数网红书店仍停留在‘利差阶段’——低价进货、加价卖出,看似赚差价,实则被高租金、人力成本吞噬,基本是在给房东打工。”他指出,这类书店既未形成新华书店式的特殊渠道优势(如教材专供),也未搭建起平台模式——“淘宝、京东早已靠流量做衍生盈利,而网红书店的咖啡、文创销售只是小打小闹,未能突破盈利结构瓶颈。”

在冉立春看来,转型失败的关键是未能结合消费趋势重构模式。他直言,网红经济本身难以长久,加上实体书店业态已随消费习惯变化逐渐落伍,若未及时调整,“闭店是必然结果”。

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、西华大学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彬也认为,网红书店闭店潮的根本问题在于商业模式存在巨大问题:“它们看似做书店生意,实则依赖流量变现,但获取流量的成本过高——CBD、大卖场的高租金,加上为营造‘文化感’投入的高额装修成本,都是沉重负担。”而变现端却难以支撑:书籍利润本就微薄,多数门店依赖咖啡、文创等业务,但这些业务的销售规模和利润空间有限,“高成本流量难以通过有限的变现能力覆盖,最终导致经营困难。”

刘晓彬补充道,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下文化消费的现状:“文化消费虽在增长,但仍属中高档消费,愿意为‘文化溢价’买单的群体规模不大,难以支撑大量高成本运营的网红书店。”


专家支招>>>

困局突围

核心是要以低成本运营文化服务


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则认为,网红书店从诞生起就带着“逆潮流”的基因:“纸质书阅读习惯早已式微,读书人要么转向短视频获取碎片化信息,要么选择电子书进行在线阅读,留给实体书店的空间本就被挤压。”

盘和林进一步指出,网红书店的核心矛盾在于定位错位:“相比传统书店,它们定价更高;相比在线阅读,又因过于嘈杂的环境难以满足深度阅读需求,潜力早已被透支。”更关键的是,许多网红书店的核心功能早已偏离“书”本身——“不少书从上架到下架都没被打开过,它们更像潮品销售点和‘第三空间’。”

这种“第三空间”的定位源自咖啡店的概念,却在市场变化中逐渐失去优势。盘和林分析:“随着潮品专卖店的兴起,网红书店的文创销售失去了独特性;而当咖啡店、茶饮店本身就承担起社交功能时,它们作为‘第三空间’的吸引力也在减弱。”

面对困局,转型成为必然。盘和林建议向咖啡店、茶饮店靠拢,强化饮品消费场景;向潮牌销售转型,聚焦文创产品的差异化;或是深耕线下社交,通过读书会、主题沙龙等活动增强用户黏性——本质上,是从‘卖书的网红’转向‘有书的生活空间’。”

刘晓彬认为,关键在于明确核心业务:“必须想清楚利润主要来源是咖啡、文创还是书籍。若靠咖啡盈利,就该以咖啡店的成本逻辑控制租金和装修;若想靠书籍引流,就得降低流量成本,靠品牌自带流量而非高价租铺。算清每一分成本与利润,才能持续经营。”

冉立春则建议与政府文旅项目、社区文化中心合作,以低成本运营文化服务;或深耕线上,避免盲目跨行,专注主营业务。”

只是,这场转型能否让网红书店摆脱“昙花一现”的命运,仍需时间给出答案。